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全科试题(8科9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全科9份)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英语.doc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化学.doc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历史.doc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生物.doc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数学理.doc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数学文.doc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物理.doc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语文(缺答案).doc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政治.doc
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可以推向世界
近代以来的中国画一直徘徊于迷茫摇摆的状态中。所谓迷茫,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守旧面目出现的迷茫,满足于浮面或局部的继承,对中国艺术精神不作深究;另一种是以革新面目出现的迷茫,认为中国画作为一种僵化陈腐的封建意识残余,必将被代表未来趋势的国外现代艺术所代替。
在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的深处,隐藏着的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生活模式。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方面的大关系来看,中国艺术精神在总体上呈现和谐稳定的倾向,体现了一种在动态中求平衡的有机宇宙观;而西方艺术精神则在总体上呈现对立变动的倾向,侧重于对线性思维和单纯进取的强调。中国艺术精神以统一的价值观(伦理意识)为收缩中心,具有一种向心力;而西方艺术精神所追求的个体自由则以否定统一价值的合理性为前提,显现为一种离心力。当中西方文化互为参照系进行比较时,它们各自的特色就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初看起来,差异的形成在于偶然的地域间隔,而其实,则是人类精神的巨大丰富性的本质表现。从根本上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精神生活模式,是人类精神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是人性的不同侧面。其他地域文化,包括原始文化,也都是侧面之一。这不同的侧面是互为补充的。
二千多年来,中国曾经历了世界上最持久的文化繁荣,近二百年的落后是由于社会原因。对这种落后的根源应该深恶痛绝,但不必因此而怀疑中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活模式的未来学价值,——正如不能因为在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欧洲落后于中国,就因此而怀疑西方文化作为另一种模式而具有的现实价值一样。
中国封闭得太久,僵化麻木的艺术精神渴望外来刺激,对传统程式觉得腻味厌恶。所以从国内范围来说,首先是需要外来的新观念新形式的冲击。而对于西方来说,现代艺术的花样翻新日益看得疲倦,不少有识之士已将眼光投向东方,正开始从中国文化中寻找他们所欠缺的东西。所以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纯粹的东方精神、中国风格。中国需要停滞以后的变动,而西方需要变动以后的复归,这个一前一后的“时间差”,决定了绘画领域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只能采取一种双向互补格局。
精神生活模式是十分抽象而难以言传的东西,它必须寓于具体的感性载体当中才能被直觉所把握。而中国画正是这样一种久经锤炼加工的载体,在可预见的将来,在绘画领域恐怕一时还难以找到更精致贴切的载体来代替它。换句话说,就是世界文化的互补结构还需要它。而这种世界性、历史性的需要,就是中国画发展的潜力所在。
因此,我以为中国画不仅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且还将有一个向世界“播散”的过程、一个被现代世界所充分研究、了解、接受、消化的过程。中国画是可以推向世界的,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充分存在。但要将可能性变为现实,仍要经过十分艰苦的努力。最大的困难,就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太弱,没有钱宣传自己的文化。西方文化在世界上的扩散,其重要原因与其说是由于文化自身的魅力,还不如说是由于富裕的物质生活对其他地域的诱惑力,文化往往是被不自觉地当成了一种富裕社会的象征,而被普遍地崇尚。国家太穷,这正是中国画家面临的最大难题。
东方文明对于未来人类的潜在意义,远未被现代世界所充分认识,正因为如此,才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1.下列表述,不属于阐述“中国画可以推向世界”的理由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甚至人性)中不可被其他文化所替代的一个侧面。
B.中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活模式,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未来学价值。
C.中国以前的经济实力太弱,没有钱宣传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被普遍地崇尚。
D.西方各国看倦了花样翻新的现代艺术,有识之士正开始从中国文化中寻找他们更感兴趣的、纯粹的东方精神。
2.对第一段“近代以来的中国画一直徘徊于迷茫摇摆的状态中”这句话含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画家们满足于浮面或局部的继承,对中国艺术精神不做深究,从而不能有突破创新,不能走出迷茫困境。
B.画家们认为中国画是一种僵化陈腐的封建意识残余,因此不愿深入研究,赋予它新的生命。
C.画家们觉得中国画必将被代表未来趋势的国外现代艺术所代替,所以持虚无主义者的否定态度,没有看到它的持久生命力。
D.画家们有的因为自己守旧而沉迷于简单继承,未能找到新路而出现迷茫,有的则因为自己是革新派而全面否定国画价值,在创作中无从借鉴而出现迷茫。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艺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方面的大关系上,整体上呈现出和谐稳定的倾向,体现了一种动态中求平衡的有机宇宙观。
B.世界文化的互补结构中,很难找到比久经锤炼加工的中国画更精致贴切地承载精神生活模式的感性载体,中国画发展的潜力即在此。
C.西方艺术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总体呈现出对立变动的倾向,更强调线性思维和单纯进取的精神。
D.中西方文化互为参照地进行比较时,它们各自的特色就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其间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人类精神的巨大丰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