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汉语中的“被”字有其自身的语义功能,与英语的被动句并不完全对应,“被”字在不同类别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的语法特点,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首先大致介绍了“被”字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以及融合的时间和过程,接着分别从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几个方面阐释了“被”字的基本用法,下面就是对“被”的在不同过程中的呈现的语法特点的浅析和小结。
关键字 :形态标记意义 语义功能 解释性说明 言语内容 心理过程 识别性内包类 夸张性补语成分
双角色过程 识别性环境类 感知性心理过程
正文:
要了解“被”字的使用和语法特点。我们首先必须先要大致的了解一下“被”字的发展。汉代以前的被动句研究现已比较深入明晰。一般来讲,即分为意念上的被动句(即外部形式与主动句无異)和出现表被动词的被动句。(一般分为“於”、“见”、“为”、“被”四式)。魏晋以降,直至唐宋,被动句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最为突出的表现在“被”字句的发展,直至现代,基本上取代了其他的被动句式。对于中世汉语被动句的一些特殊形式,其中包括一些在这一历史时期特有,后来逐渐被淘汰的形式的研究,才有人开始注意。中世汉语“被”字句与两汉以前“被”字句相比,其衍变、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形式纷繁复杂,其中大多数形式为现代汉语所继承。反过来说,现代汉语中大多数“被”字句式,在中世已能看到萌芽,有些已经非常成熟,中世汉语的“被”字句式,除大部分在交际的过程中被继承下来,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以外,也曾出现过一些特殊的“被”字句式,而这些句式,由於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在使用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我们约略可以窥见中世汉语中“被”字句曾产生了多方位的衍变形式,而这种“被”字句产生的环境,均为切近当时口语的佛经译文、笔记小说、俗文学资料、禅宗语录等,这些形式,经过交际的筛选和检验,少数被抛弃淘汰,大部分被保存吸收,直到现代汉语中仍留有一席之地。
被动结构是汉语一种重要的句法现象,其发展演变明显体现了历时融合过程及其特征。它主要经历了下列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古汉语初始形成阶段,其结构格式主要是:(1)受事+V+于/於+施事。这一阶段的被动结构在甲骨文及金文中都有反映。
2.春秋战国期间,产生了新的被动结构,其结构格式主要有:受事+见+V,以及受事+为+施事+V。这说明,在相同的句法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的竞争格式,标志着过渡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