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专题1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6/19 21:58:0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850字,含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三个专题练习。

  专题1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1.对下面各句句式特点或修辞效果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③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
  ④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⑤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⑥你怎么见了他就拘谨起来,说话时舌头像短了半截。
  A.①②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相互对照,给读者造成鲜明深刻的印象。
  B.③句是排比句式,三个以上意思相关或语气一致的句子排成一串,一口气说明,用以加强语势,突出某种感情,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C.④⑤是反复句式,由于在一个语段中连续或间隔运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这就可以突出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D.⑥句是比喻。用“舌头好像短了半截”具体形象地说明说话拘谨的样子。
  【答案】 D(本题是考查句式特点与修辞表达效果的。因为第⑥句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格。虽然句子用了“像”一词,但这只是表猜测或想像,并不是比喻词。这句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格)
  2.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
  A.“薄似纱”一句用了比喻,本体是“世味”,说世俗不好,人情淡薄。
  B.“客京华”一句用了反问的手法,意思是不应在京城客居。
  C.“小楼”一联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诗人在小楼,彻夜听着春雨淅沥;次日清晨,小巷深处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D.“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用了双关的手法,“风尘”表面指京城里风尘大,把白衣染黑了,实际上指世俗不好,风气最坏,把自己高洁的品行玷污了。
  【答案】 D(拟人)
  3.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修辞的辨别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绿肥红瘦”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B.“知否?知否?”运用了设问、反复的修辞,“应是绿肥红瘦”是对“却道海棠依旧”的错误说法的纠正。表现了作者体物之细。
  C.“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虽然是一问一答,由于运用的是陈述句,不构成设问的修辞手法。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反问、反复、借代的修辞,强调了风雨后的情景——花朵凋零,绿叶茂盛,表达对春天留恋的伤感情绪。
  【答案】 B
  4.对下列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花枝”借代枝头怒放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