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11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摸拟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9小题,约6470字。
漳州市2011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摸拟试卷
《历史》
命题人:长泰一中蔡志龙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皇帝要掌控天下因此要日理万机。
C.皇权至高无上,不需要别人帮忙,因此皇帝休息不好。
D. 当皇帝也很辛苦,要日理万机,因此要定额每天的奏折。
2.“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桑事殊艰辛。木棉收千株,八闽不忧贫。”诗中描述的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朝福建出现了棉花种 植 B.宋朝福建棉花种植盛行
C.元朝福建省桑农生活艰辛 D.明朝福建农民生活无忧
3.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描写:杨八志(陕西人)与李氏商议: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困。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该材料反映了
A.陕西重商风气由来已久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
C. 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D.商业活动对人们观念的改变
4.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 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 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需要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
景符合中国当时社会情况的是
A.清末西餐已盛过中餐 B.清朝末上海西式生活
C.民国 时才在上海出现 D.新中国西餐进一步发展
6.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 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纵容犯罪 B.主张重罪轻罚 C. 肯定证据 D.维护贵族利益
8.伏尔泰关于中国有这样一段评价:“几乎没存丝毫地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伏尔泰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倡导君主立宪制 B.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