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研究生”说起——歧义说趣
一
甲:考研究生有什么难?
乙:别吹了,你为什么不考?
甲:吹什么?昨天我就考过一回。
乙:笑话!
甲:我说,李你是认识的,他是不是考研究生?昨天他上我家,我就考了他好几道题。
乙:……
以上笑话,很显然,甲钻的就是“考研究生”这一短语的空子,即利用了它的歧义现象。乙以为甲大话是将“考研究生”照通常意义理解为“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此处且有考而通过、被录取之意),而甲却别解成“对研究生进行考试”(实际上是问一些问题),比较之下,“研究生”一是作为争取的资格,一是具备其资格的人;“考”呢,一是为获取资格而考,属被考性质,一是对他人行考,属考人性质。这类歧义便是由词语的多义性造成的。要消除这类歧义,一是完善语境,使词语在具体的上下文里呈现出单义性,另一办法是变换说法,使本身不存在歧义可能。如前举对话,若甲不是要故意造成歧义,“考研究生”就当说作“考取研究生”。
二
不同切分是歧义产生的又一原因。短语或句子存在着一个切分问题,在书面上就是结构层次的确定,有的可用标点表现,在口语中就是停顿的确定。如“穿好鞋子”,其切分便有二:⑴穿/好鞋子;⑵穿好/鞋子。又如“我们四个一组”的切分:⑴我们/四个一组;⑵我们四个/一组。再看一则逐客者写下的字条: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逐客者的意思是⑴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客人却故装不知,理解成⑵落雨天/留客天/留 我不/留。这类歧义 的避免一可利用上下文制约,如“穿好鞋子”补作“穿好鞋子,不得赤脚”(意为“把鞋穿好”),或补作“穿好鞋子就怕下雨”(意为“穿新鞋”);二可调整字句,如“我们每四个一组”、“穿新鞋子”、“把鞋子穿好”等;还可利用语音停顿,如“我们四个——一组”“穿好——鞋子” 等,在书面语中能用标点 的就得用标点,如“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三
谈到语音,除了上面说的语音停顿制约语义,句中词语重音、句子语调及语音本身也都能影响语义,使发生歧变。如:“小明明年才成年”。⑴重音在“明年”,表示还要到明年,才算成年(今年根本就不是);⑵重音在“才”,则表示即使到明年,也只是刚成年(没那么早成年)。又如:“小李拿了封信出来交给我”。⑴重读“出来”,则表示是小李出来(拿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