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5月)全科试题(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四川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全科)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地理.doc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5月)化 学.doc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5月)历 史.doc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5月)数学理.doc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5月)物理.doc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5月)英 语.doc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5月)语文.doc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5月)政 治.doc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生物).doc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数学文.doc
雅安中学2010—2011学年高2012届第四学期月考(5月)
语 文 试 题
(审题人:宋如艳 命题人:余明蓉)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第4至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模样(mó) 抹布(mā) 潦水(liǎo) 引吭高歌(háng)
B、提防(tí) 埋怨(mái) 偏裨 (pí) 敛声屏气(píng)
C、枕藉(jiè) 尸骸(hái) 角色(jué) 天坼地裂(chè)
D、伺候(shì) 蓬蒿(gāo) 丛冢(zhǒng) 自惭形秽(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燥热 暮霭 无精打采 倍道而行
B、报消 服帖 杯盘狼藉 亢旱三年
C、佳肴 诊察 沧海一粟 涣然一新
D、盘碟 收讫 血溅白练 长嘘短叹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皓天毕业后各奔东西,失去音讯多年,孰料今天竟在大洋彼岸的阿根廷萍水相逢了。
B、日本九级大地震引发了核反应堆爆炸,成都人担心受连累,“吃碘盐可防核辐射”的消息在坊间不翼而飞。
C、一坐在电脑前,他便把家长和老师的话置之度外,一门心思的打起游戏来了。
D、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44个汉字字形的微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时舆论哗然,各方声音不绝如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在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和柳州刺史期间,仿《离骚》体写了十多篇赋,来 倾吐自己遭受迫害的悲愤。
B、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之所以取得空前的成功,不只是散文自身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是由一定的社会现实条件决定的。
C、前后《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两年后游览赤壁写下了这两篇诗赋。
D、《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判断外,还对读错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 约3700年一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