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讲”“三注意”写出好对联
湖南省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 边少初
今年高考,使用统一《考试大纲》的共有十三份高考试卷,其中有七份出了拟写对联题,分别是四份全国卷、广东卷、浙江卷和福建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见对联这一中国传统的语言艺术,正式纳入了高考命题专家的视野。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对联就堂而皇之地走进了高等学府的考场。当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清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卷中,就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当时只有一名考生,即后来的语言大师周祖谟答出“胡适之”而得了满分,给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和教育界留下了一段佳话。
拟写对联,不仅可以考查考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可以考查考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考查考生修辞方面的能力,更可以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考查的角度和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要答好此题,考生除了必须具备以上讲的这些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炼字炼句的功夫和必要的对联知识。具体说来,就是要“五讲”“三注意”。
所谓“五讲”,就是:
一、 字数讲相等,断句要一致
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除外)
例1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福建卷)
此联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共九个字,那么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也只能是九个字。
二、字音讲平仄,音调要和谐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传统习惯上则是“仄起平落”,也有人叫做“上仄下平”,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如:
例2 上联“春晖盈大地”、下联“正气满乾坤”(全国卷二)
在这幅对联中,上联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下联的平仄则是“仄仄仄平平”,其音调是和谐的。不过,今年的高考对联题,为了减少难度,都对平仄没有作出要求。但作为一幅严格意义上的对联,其平仄是有较为苛刻要求的。
三、词语讲相对,位置要相同
对联的词语要求对应,即常说的“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如:
例3 上联“爆竹声声脆”,下联“祖国日日新”;上联“满园春色好”,下联“神州面貌新”;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