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10-2011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全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
- 资源简介:
共35题,约11650字。
2010—2011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全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卷)2011.4
分值300分,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II卷第33—40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实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 :12 O:16 H:1 Na:23 Mg:24 Cu:64
第Ⅰ卷(选择题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对生物细胞代谢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只能来自光反应
B.肝细胞内的肝糖原属于多糖,它的合成与基因无关
C.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穿过核孔,说明核膜不具有选择性
D.人从平原到高原生活一段时间后,体内与有氧呼吸的酶的活性不会升高
2.某人通过实验研究化合物X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右图。曲线Ⅰ为只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曲线Ⅱ为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和化合物X。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化合物X未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B.曲线Ⅰ作为实验对照
C.化合物X对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但未使酶完全失活
D.若底物溶液的pH升高,则曲线Ⅱ的顶点上移
3.下列关于建构型或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摩尔根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孟德尔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C.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建构了物理模型
D.生态学家高斯在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时,建构了数学模型
4. 某小组开展了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注射前几小时,家兔需禁食处理
B.两组家兔的生理状况应完全相同
C.仅用一组家兔也可完成该实验目的
D.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 )中,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溶液 最可能是指适宜浓度的
A.ATP溶液 B.葡萄糖溶液 C.生理盐水 D.氨基酸溶液
6.下表表示某真核生物酶X的基因,当其序列的一个碱基被另一碱基替换时的假设性蛋白质产物(用甲、乙、丙、丁表示),根据此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相对于酶X的活性 相对于酶X的氨基酸数目
甲 100% 不变
乙 50% 不变
丙 0% 减少
丁 150% 不变
① 蛋白质甲的产生是由于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后,对应的密码子没有改变
② 蛋白质乙的氨基酸序列一定发生了改变
③ 单一碱基替换现象无法解释蛋白质丙的产生
④ 蛋白质乙和蛋白质丁的氨基酸序列一定不同
A.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下列物质的分类结果全部正确的是
A.水玻璃—混合物 胆矾—纯净物 臭氧—单质
B.纯碱—碱 硫化氢—酸 小苏打—酸式盐
C.油脂—高分子化合物 纤维素—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玻璃—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D.液氯—非电解质 硫酸钡—强电解质 醋酸—弱电解质
8.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氯仿(CHCl3)中含有C-Cl键的数目为1.5NA
B.0.05mol熔融的KHSO4中含有阳离子的数目为0.05 NA
C.500℃、30MPa下:N2(g)+3H2(g) 2NH3(g);△H=-38.6kJ•mol-1;
将1.5NA的H2和过量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