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2450字。
《能追上小明吗》教学设计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简单的方程和利用“线段图”解一些简单应用题,前几节课又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一些运用方程模型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能追上小明吗》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课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演示追赶过程,更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方程的作用。 学生已初步形成合 作、交流、勇于探究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气氛较浓
二、教学任务分析:
《能追上小明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 上册。教材首先由一个实际事例“能追上小明吗”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画“线段图”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目的培养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时是让学生根据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合作 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本节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 度更准确、清晰地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明确方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建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⑴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⑵ 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2.能力训练要求
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⑵ 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转换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⑴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⑵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情境引入;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