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约语文课效率诸因素的辩证思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对制约语文课效率诸因素的辩证思考
广西崇左罗白中学:贝克汉姆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这已是老生常谈而又未得圆满解决的题目。为了解决这个题目,语文教育专家作了不少理论阐述,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展开了大量的教学试验,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总体来看,语文课教学效率仍然不高。笔者认为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绝非靠设想出来的奇法异术所能奏效的。实践表明,语文课效率的高低被语文课堂内外的诸多因素制约着。这些因素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体现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能否辩证处理好各种因素的矛盾关系,将直接关系甚至决定着语文课效率的高低。
那么是哪些因素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呢?教师又应如何辩证认识和处理这些因素的矛盾关系呢?本文就此发表粗浅认识。
工具性与综合性
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学科,大纲对此写得很明白。同时语文学科又包罗万象,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综合性特点。当强调工具性特点时,课堂上便字词句章反复讲解、重复练习,语文的综合性内容便被忽视或削弱;当强调综合性特点时,课堂上又出现离开字词句章的架空分析、随意发挥的偏向。这两种片面倾向,建国以来直至今天,曾几度摇摆,几度反复。文革时期政治思想凌架一切之上,语文课变成蹩脚的政治课,语文基础水平普通下降。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及广大教师对这种损文害文的现象无不痛心疾首,却怒不敢言。文革后,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语文课上咬文嚼字之风又吹回来了,这是拨乱反正的必然结果,也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八十年代这段时期,语文课的工具性、综合性的相互关系的处理,无论是理论寻向还是课堂实际操作,都能结合得比较好,课堂教学出现生气勃勃的景象,语文教学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可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更准确一点说是八十年代未)对语文课工具性与综合性关系的处理上又出现了忽左忽右的状况,语文课的效率又低下来了,中考语文成绩特别是高考语文成绩普遍偏低的事实就是最有力的说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诫我们:什么时候能把语文课的工具性与综合性的两者关系恰当而又紧密的结合起来,语文课的效率就高,如果对工具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处理不当,语文课的效率就会降低。由此可见,在制约语文课效率高低的诸多因素中,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工具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这实在是不可轻视而又必须用心处理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这涉及到对语文课的性质及其特点的认识和操作问题。
教为考与教为用
语文课应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读写听说能力,让他们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本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在升学竞争空前激烈、考试决定教师优劣得失的今天,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语文课却被上成机械的应试课: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怎么考就怎么教,语文课唯考是从;考得好就是教得好,考得不好就是教得差,考试成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教师好坏优劣的试金石。在教为考的课堂上,课本知识失去完整的体系,教师只拣着要考的内容教;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训练过程中断了,教师只能对准试卷上的各种题型搞题海战术;学生成了应试机器,他们只得些为着应试的零零碎碎的知识。他们当中可能有些人会得高分,但仅是个高分低能儿;而教为用的课堂上,教师全面系统传授语文知识,全面训练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两种教学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