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扣响了丰收的大门——也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是“谁”扣响了丰收的大门
——也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其独特的视角,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历代文人交口赞誉,吟咏传唱的名篇,是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科书进行了大幅度的删选增改,但《西江月》仍被选入各种不同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之中,足见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代诗歌五首》选录了这首词(教科书71---72页)。可是其注释以及与此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此文的诠释,却有两处值得人们商榷。
1.课本70页注释:⑩[别技]另一个树枝。
2.《教师教学用书》121页“整体把握”对课文作了如下诠释:“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的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