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练习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5/21 21:25: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8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9880字。

  海淀区查漏补缺练习题
  2011.5
  一  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①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②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③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1)“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开篇两句写景,与柳永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情感相似,异曲同工。
  B.“啼鸟两三声”句,营造了山径中幽静清雅的气氛,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
  C.下片前两句,借“霜华重迫驼裘冷”与“心共马蹄轻” 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D.下片后三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令路上的青山流水也有了感情,融情于景,读来赏心悦目。
  (2)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襜[chān]:短衣。③夜娖[chuò]:夜里握着。④胡䩮(lù):装箭的箭筒。⑤金仆姑:箭名。
  (1)请分析词的上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3分)
  (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3分)
  (2)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 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4分,各2分)
  2.(1) A(3分)
  (2)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2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