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670字。
14.1.2函数(共1课时)
教学内容:函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历经实际问题,理解自变量、函数概念;
(2)能写出实例中的函数关系式,并分清常量、变量、自变量与函数;
(3)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已知自变量的值,会求函数值;已知函数值,会求自变量的值。
2、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际问题中变量间存在的函数关系,探究实例中函数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掌握求函数解析式、自变量取值范围、自变量的值或函数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渗透特殊→一般,具体→抽象的思维方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函数模型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函数概念,能从实例中提炼函数关系式,并会求自变量取值范围和函数值。
2、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问题,用函数模型加以解决。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将问题(1)~(5)制作成投影片;(2)课本中观察问题;(3)函数概念;(4)例题;(5)补充资料。
2、学生准备:(1)复习上节所学变量内容;(2)预习本节内容;(3)计算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回答进行复习(可用小黑板或投影仪);
2、给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
在地球某地,温度T(0c)与高度d(m)之间的关系,可近似地用T=10- 来表示(如右图所示),回答问题:
①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②填写表格;
高度d/m 0 200 400 600 800 1000
温度T/0C
③仔细观察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 。
[①d,t是变量,10、150是常量;②10.00、8.67、7.33、6.00、4.67、3.33;③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二、讨论探究,形成概念。
1、教师出示课本五个问题(用小黑板或多媒体),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得出正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