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教学过度诠释的思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阅读教学中诠释的“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姚雅丽
[内容提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阅读教学中的诠释自然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但往往由于过度重视而出现了意义过度诠释的现象。正所谓过犹不及,笔者在本文就探讨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握诠释的“度”,主张学生立足于文本本义、表层义及历史义等基础层面的同时,注重引申义、深层义和现实义等发展层面。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诠释;过度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某些语文的阅读成了漫无目标的“野餐”。师生们把文本的语言、意想、人物、景致等当成材料,按个人的视界,捎去了自己的观点,各说各的,失去了评价的客观标准,出现了意义过度诠释的现象。人们不禁发问:这是阅读教学的解放,还是歧路?
诠释学在阅读实践中产生。最初是独断型的,如神学诠释学,认为文本的意义就是上帝的意旨。随着理性意识的觉醒,人们由信奉上帝转向对作者的崇拜,提出阅读就是重建作者的创作原意(意图或义本),重建会有的真假,开始趋向探究型诠释学。如我国著名学者王力在论经典文本的释义时说:“古人实际上说出了的话不可能有两可的意义。真理只有一个:甲说是则乙说必非,乙说是则甲说必非。”①长期以来,语文课遵循的正是这种以恢复古人,即作者原意为本旨的探究型诠释的理念。其实所谓原意是难以恢复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作者自身受语言与表达能力的约束,心之所思未必手之所书,意义叛逃是创作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退一步说,即使作者完整地表达了原意,作品一旦推向社会,读者见仁见智,意义也被片片地撕碎了;更何况随着时间地流逝,文本意义也会出现增损地现象,就象树上落下地苹果,不可能重新放回到树上,它的颜色、水分、养分都变了,人们就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说法。宋代洪迈《容斋续笔• 义理之说无穷》中说:“经典义理之说最为无穷,以故解释传统,自汉至今,不可概数,至有一字而数说者。”诠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是想象中的僵死意义的恢复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