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讨论”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讨论“讨论”
山东省邹平一 中 杨文学 邮编:256200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吧。”教师话一出口,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下子打破了令人紧张的沉默。终于给自己解围了,老师如释重负。到底学生在谈论什么,谈论的效率如何,便不得而知了。
到底“讨论”在语文课堂上该不该要,最近有些老师对此产生了怀疑。笔者以为,要,必须要。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教学方法,当然离不开讨论法。
要讨论,并非每个问题、每种文体、每种课型都要用。
《中学语文教学》曾刊登了周良仁老师的一篇文章-----《语文课堂教学谨防“三滥”》,其中“一滥”便是讨论滥,他说,有一位老师教《愚公移山》时,课文学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于是出题讨论曰“你认为愚公愚不愚?”题目一出,学生四人一组,教室里人声鼎沸,讨论5分钟之后,教师让大家静下来,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有的说愚公不必要搬山,应该成立太行王屋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业;有的说愚公应该用更聪明的办法,可以开隧道,也可以搬家,何必千里迢迢搬山倒土?有的说愚公可以用太行王屋山种果树、搞三产……众说纷纭。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师生笑声此起彼伏。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依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理论,一概给以肯定,并对大家的创新精神大加赞扬。呜呼!愚公精神在这创新精神中荡然无存,如此讨论,我们姓“语”的更重要的东西何在?全语会会长陈金明老师曾说“对当前脱离文本的讨论要加以理性的调控”,“天马行空并不意味着信马由缰”,王福仁教授也讲过“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有背文本的讨论不该有,如文首提到的只是为了给自己解围的讨论也不该有。组织方法不得力的讨论更不该有。
那次笔者在学生的练笔中看到这样一段:“今天的生物课上,老师让我们讨论,我们便谈起了昨晚看的电视剧《一帘幽梦》。其实不止我们,有不少同学说老师让我们讨论时闲聊。老师们,别让我们讨论了。讨论简直是浪费时间。”
并非讨论浪费时间,这一罪名只能加于以上所述讨论上。那么怎样的问题该讨论?笔者以为,一是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二十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充实个人收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