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0-2011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5小题,约7520字。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0——2011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出题人:郑运春 审题人:刘小芳 试卷负责人:宋廷飞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下列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 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①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4.古代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的主要目的是
A.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B.用于兴修国家的水利工程
C.为统治阶级奢侈享乐提供物质保证D.用于兴修交通工程和国防工程
5. 我国制瓷技术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②③①④D. ②③④①
6.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活动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7. 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A.交通发达B.会子得到广泛使用C.商业繁荣D.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8.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9.中国历代王朝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B.重农抑商C.重商主义D.海禁政策
10.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土地买卖现象严重B. 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 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D. 中国古代人多地少的特点
11.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于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备受欢迎
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
12.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较早解体的地区是
A.黄河、长江流域B.中西部地区C.北京、西安等大城市D.东南沿海地区
13.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 封建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D. 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4. 有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②都由洋务派创办
③除洋务派所办企业外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④产生于中国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②③
15.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
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促进了纺织业发展
C.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 继昌隆缫丝厂是这一时期民族企业的骄傲
16. 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
哪一阶级的打击最大最直接
A. 农民阶级B. 官僚资产阶级C. 民族资产阶级D. 买办资产阶级
17.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 社会主义现代化B. 农业合作化
C.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D. 科学技术现代化
18.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