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回归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1年杭州市中语会评选论文
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回归
杭州市大关中学 韩振彤
内容提要:
“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学会学习是未来人生存的基础”成了不容置疑的命题,而学习的根本途径还在于阅读。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阅读教学。当前的阅读教学所面临的现状是:学生缺乏解读名家名篇的能力和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他们的阅读范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势在必行。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观念的创新、教材的创新和教法的创新。同时,教法的创新又一改过去的只教不读,是对阅读本质的回归——读。通过朗读、速读、精读和摘读,实现对文章题旨的理解和体味。
关键词:整体性 观念 阅读本质 读 朗读 速读 精读 摘读
一、观念的创新
注重对人文因素的挖掘。突出语文课的文学性、文化性,是语文阅读教育的天职。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决不会有教材、教法上的创新的。观念的创新是前提。拥有创新意识是语文人文本质的要求。也绝难教出具有创新精神或思维的学生。而这种创新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文章材料人文底蕴的挖掘,以及学生鉴赏能力的指导与培养。这二者是统一的,对文章人文精神的弘扬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基础。
如观摩杭州市一次优质课展示,在教学《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一文时,教师就充分挖掘了小说的人文性。学生由思考“怎样的环境描写是好的环境描写”切入。分析烈日下的环境描写突出人物感受,自然的使学生感受到了“苦”;再通过回溯对雨的描写,感受祥子拉车的“难”。让学生深省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最后放映电影《骆驼祥子》的结局,与学生设计的结局相比照,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体察到人物无告的悲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就凸现在每个学生心中。在这节课中,教师对小说人文性的挖掘是深刻、充分的,没有这种人文性的挖掘,学生对人物命运的理解只能浮在表面,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只能是肤浅的、教条的。
多年来,我们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教育的文学性。学生写作时情感匮乏、缺乏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应该说,多于此有关。提倡创新教育,应该首先“创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的改变是自上而下的,是刻不容缓的。
充分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创新意识也是时代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教学中应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感悟的空间。中学生虽然生活经历单纯,思想还欠深刻,但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学生从小就接受大量媒体信息的刺激,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裕的今天,生活在因特网遍布全球所带来的各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造就了独立的个性,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统一的、僵化的教育。他们比上一代更乐于展示自己、证明自己。这是教育人文性的物质基础。必须改变教师的中心地位,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自由。
以往我们也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育,但是对于问题的结论还是“一言堂”式的,即所有的问题答案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老师的结论上去,离开这个结论的答案都是错误的。实际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标准式的人才”。这显然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就 必须允许学生质疑,对言之成理的结论要大胆予以肯定,实行答案的多元化。
在教学《好兵不一定都当元帅》时,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两大组,一方的观点是: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另一方的观点是:好兵不一定都当元帅。每方选出三名同学做辩手,其他同学可以在自由辩论时发言,最后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一个特别奖(奖给自由辩论时表现最好的学生),对辩手我进行了课下的指导,要求他们做充分的准备,查资料,写好发言稿。这节课我是全班讲的最少的,有一些学生在我布置任务时并不积极,可是在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后,也慷慨陈词,两方展开了激烈辩论。两节课的时间,学生既了解了辩论的基本程序,又对立论和驳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最后小结时,针对学生质疑:到底哪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我指出,这两个观点都有它的道理,但任何道理都不能走向极端,否则就是错误的,要求我们同学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根据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切忌好高骛远。对书中的观点也应辩证的去理解。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独立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