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案7
- 资源简介:
约4330字。
都江堰中见精魂
常山一中唐金木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作家及其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思辨性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跳读文本,理清脉络,把握文本结构。
2.研读文本,对比分析都江堰与长城的历史功用,学习对比手法的应用。
3.品读文本,感受都江堰的壮美,探究李冰的伟大精魂。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理解李冰造福民众、生死为民的政治走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品读散文语言,揣摩思辨性语句,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学习李冰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的政史观。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知人论世,导入课文。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前几天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江三峡》,里面的神女峰如果没有动人的传说,它就仅仅是块俏丽的山峰,而加上盼夫归来的典故,这山峰就寄予了人们美好期待和情感。昨天我请大家去读了都江堰,你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2、 介绍作者。
要读懂都江堰,一定要先了解作者,了解他的创作风格。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最有影响的散文家、戏剧家、美学家。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中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他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出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代表作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等
二、研读文本,自主探究
1、都江堰是一个怎样所在?
作者首先并没有直接描绘都江堰的景致,而是把都江堰与长城进行比较来突出都江堰的特征,请同学们找出它们不同之处,并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哪个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为什么?
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这不仅因为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是依附于社会功用的,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文章的核心内容,这里是在为第三部分浓墨重彩地展开文化反思张本的。因此,作者在这一部分用较多笔墨在社会功用方面比照两大工程,令人信服地表达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文化感受。
2、作者为什么用长城来与都江堰作比较?
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为了更生动清晰地说明这一点,采用比较或对比手法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选择同样称得上伟大的工程来作参照物。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间与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江堰有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