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对话,使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审美的境界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南京中华中学语文组 莫春雷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的教学,其课堂氛围和教学过程都应该是非常和谐的,它要求老师和学生能够做到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与合作,能够在或至少是教学活动时在精神上心灵上相遇。真正的相遇可以形成师生的对话,而对话可以更好地创设优质课所需要的内容、情境、教学效果等。
本文旨在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对话理论”中的一个小小分支——师生对话——的角度探究语文教学如何走进审美的境界。文章将从“平等性对话”“欣赏式对话”“探索中对话”“写作中对话”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例评析,希望能从师生对话的角度窥语文审美教学一斑。
关键词
师生对话 平视交汇 互相欣赏
共同探索 心灵远游 审美境界
卞之琳的《断章》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个诗意的境界给了我们无限的审美遐想,一个境界延伸着另一个境界,又像是苏州园林的景中有景,园外有园。如果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这样一个领域,那么世界将因之而敞开,语文学习将走入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前提条件是:学生和老师真正相遇,真正的相遇是可以相互对话的,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对话理论”不谋而合。教与学是一对关系概念,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中的社会互动关系,即两者各自的主体关系。因此,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而沟通与合作必须要能够在两者的“主体关系”中形成“对话关系”。
我们提倡语文课堂具有一定的审美性,而审美的课堂必然是能够对话的课堂。怎样通过师生“对话”来使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审美的境界?我以为可以体现以下几点:
一、平视交汇的美感效应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屏弃了传统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单一主体概念,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的眼睛与学生的眼睛平视交汇,在平等的对话中产生一种教学美感效应。
1 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新课程标准其实也确定了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反对体罚,反对专制,反对一言堂;学生是和教师平等的“人”,而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或教师干求功名利禄的资本和砝码。
当然,对话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式的闲谈或纵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 “平等中的首席”。他(她)有权利也有义务成为平等对话的“主持人”,以自己的学识才智、以自己的修养阅历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积极建构师生平等对话的新教学模式,会使语文教学更加具有人文教育的气息。“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王月芬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2 平视的愉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水,学生对师长的敬畏不一定能够产生最好的教学效应,或许,放下师尊的架子,让我们的真实形象从三尺讲坛走下来,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反而容易进入一个师生特别融洽的情境。
我特别向往那种无拘无束,师生尽情畅谈的课堂。在教学《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向学生竭力描述孔子时代师生关系,描述一种教学理想境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倘若语文教学能够进入这样师生平等交流的世界,那么教与学都将是自由、美好而充满诗意的语文审美境界。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图景,有点脱离现实,但现实中,我们仍然可以让自己从“师尊”的讲台上走下来。很多年轻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融成一体,学生并不惧怕老师的威严,却因为亲近而喜欢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财富,因为“学莫便乎近其人”,因为语文教学拒绝麻木,它需要丰富敏感的心灵。在师生的互相平视中,他们共同发现了语文教学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