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漫议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漫议
戴永寿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从报刊上已发表的有关文章看,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许多方面见解纷纭,远未形成共识。笔者拟就此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作为引“玉”之“砖”。
一、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解
我们所要探讨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课堂,指的是我国现时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所实行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那 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结构”呢?这是首先必须界定和取得共识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教学界较多的人把它 与课堂教学过程等同起来,认为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或称基本环节)。例如19世纪 上半叶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把课堂教学结构划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0世纪上 半叶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把课堂教学的构成归纳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我国现行的教育著作,通常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把课堂教学的构成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 理解—巩固—应用。考察以上几种提法,他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解和表述,都是侧重从时间的延续以及教或 学的一个侧面去研究问题,尚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概念的本质意义。课堂教学结构, 顾名思义,它指的是课堂教学这一复杂的双边活动联结与构成的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在一定的时间里( 通常为45分钟),而且在一定的空间——教室里,它也不只是教师或学生单一侧面孤立的互不顾及的活动, 而是一种师生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的活动。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过程进展 的具体步骤(或称阶段、环节)即活动的序列上,也不能片面地从教或学的单一侧面去考察。
简而言之,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复杂的双边活动,所谓课堂教学结 构,指的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时间 和空间里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活动序列。
二、我国传统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概况
从先秦到晚清,语文在学校里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讲 授的。直到1898年的维新变法之后,清政府被迫废科举,中小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至于采用班级授课制,则始于190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同文馆,到1903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才逐渐 成为全国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因此,严格地说,我国古代没有什么纯粹的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也就谈不上对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入研究。只是到了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语文在学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才有语文课 堂教学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考察和研究。前面提到的赫尔巴特的“四段”式,便是在洋务运动初期传入我 国并被普遍地运用到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