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指导与训练1
石中:孙仁成
总论一
现代文阅读与测试概说
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学生在校学习语文,接受阅读训练,目的在养成阅读能力,以这种能力到课外去进行广泛的阅读。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速度很快,出版物越来越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面对这种客观现实,人们要想多吸收一些新知识、新信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学会阅读现代文。
阅读是人类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然而,一个人善读与不善读,其效益是大不相同的。例如,有的人善于诵读,能够读出作品的意味、情调、节奏、气势,不仅自己从中得到营养,还能让别人听了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有的人善于精读,善于把握作品的精髓,理解作品的蕴涵,分析作品的特色,鉴定作品的价值,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自己能够取其精华,吸收消化,还能辅导他人进行阅读,提高认识;有的人善于速读,能1分钟读完两篇千字文,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要点,记住文章的内容,理解率在80%以上。而那些不善诵读、精读、速读的人是难以达到这种境地的。
现代文阅读读什么呢?这跟各人的兴趣有关。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科技说明文、社会科学论文及文学作品三大类。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的过程。
这个过程怎样锻炼呢?中外各种分步骤阅读法都讲到了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不过步骤上略有不同而已。如美国依阿华大学首创的“SQ3R”阅读法,第一步是浏览,用略读的方法,概要地浏览文章,以求对该文章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第二步是提问,即粗读各章节以及章节之间承上启下的内容,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第三步是精读,着重精读重要章节,难解部分要圈点批注。第四步是复述,自己回忆复述或背诵,以检验具体收获。第五步是复习。这种阅读方法的第一、二步是略读,也可以用通读的方式,第三步则是局部精读。我国晚清的梁启超运用三步阅读法,其基本步骤也与这种“SQ3R”阅读法大体一致,即第一步“鸟瞰”,用通读或略读法,第二步是“解剖”,即精读,第三步是“会通”,即相当于“SQ3R”阅读法的第四、五步,要求融会贯通。可见,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使用,以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考题内容多是综合性的,往往单用一种方法阅读很难有效地应试。考题一般是给考生一篇完整的文章,安排一组试题,综合考查学生认读、理解、联想、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试题涉及的项目有的还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等许多方面,头绪繁多。解答时要分步交替地使用几种阅读方法。一般是:第一步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的性质和内容,掌握文章是什么文体,讲了什么事,说了什么道理,从整体上把握它。第二步用略读的方法,只读每一段的重点句,把握文章结构、作者思路、前后关联。第三步用精读的方法,对题中的各个解答点逐个解答。第四步用通读的方法再通读全文,逐个检查答案
高中阅读指导与训练2
总论二
怎样整体把握文章
整体把握文章是阅读的第一步。这步工作中,我们要感知文章全貌,领会文章要领,理清文章结构。
(一)感知文章全貌
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的。我们阅读一篇文章,通常总是先浏览一遍,对文章所表达的信息有个总体的感觉、初步的印象、大概的了解,这就是感知。感知是对文章总体、概貌的把握,好比看某种植物,一眼看去,可以知道是乔木还是灌木,但枝叶根茎的细部情况还没有加以分辨。怎样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呢?从根本上说,要多阅读,多积累,多比较,培养敏锐的语感,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要积累知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如果不具备起码的生物学知识,就无法辨认乔木和灌木,同样道理,阅读量多了,知识贮存丰富了,一篇文章拿到手,才能敏锐地感知,准确地把握基本信息。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