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190字。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学设计
漳州普教室 李都明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分选词和炼句,这一节课只讲“炼句”。
显然,选词与炼句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教材的编写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列在一块。但是,不管是选词还是炼句,内容都十分丰富,一节课想完成这两个方面内容的教学,恐怕难度非常大。又因为尽管这两方面的内容有些交叉,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从适合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考虑,我在形式上把它们分开,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只在“工具箱”的“总提”和“炼句”中作了简单的陈述,而“炼句”也只是对“简洁”和“连贯”作简要介绍。只有这一些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炼句”的需要的。因此,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依据教材并对教材作适当的扩充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有如下设想:
以前人炼句的事例先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炼句的重要性,并对其成功的原因作必要的探究。在此基础上,学习教材关于炼句(简洁、连贯)的内容并作适当的扩充,理解和掌握炼句的基本方法。最后,以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应该说,学生对于炼句已经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尽管这一些知识是零碎的,但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是必需的。但是炼句的作用,学生未必有足够的认识;其次,对中学生来说,从整个语境来考虑炼句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同时也可能是学习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的培养,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中学习应用。正确理解和运用教材的编写意图,促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2.“炼句”作为一种语文的实用能力,既是体现为一种语言技能,又以语文的素养为背景,“炼句”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往往与语文素养的强弱密切相关;同理,提高学生“炼句”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也可能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强化。因此,“炼句”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对语境中的句子理解与选用。这一点是本设计所力图体现的。
3.语言文字应用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能力,并不排斥必要的知识;相反,它还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介绍或者复习诸如句式的知识是必要的。
四.教学目标
1.理解“炼句”的重要性。
2.理解并掌握“炼句”简洁、连贯的技能。
3.掌握句式的一般知识,并学会在语境中选用恰当的句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炼句”简洁、连贯的技能。
难点:根据语境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句式。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句”。这“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诗句,意思是:我的癖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炼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死也不肯罢休。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