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教案3
- 资源简介:
约3500字。
《克己复礼》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每章节的基本观点,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重要短语等文言基础知识;
3、背诵,默写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明确各章基本观点。
2、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3、背诵12.1、3.1、16.2、13.3章。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二、串讲思路
1、“复”礼:孔子想要恢复的是什么时代礼?
解决第3.14,7.5。孔子崇古,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2、孔子当时的现实生活,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怎么样?
解决3.1,6.25。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是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的表现。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3、所以,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的时候,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解决12.11——13.3——16.2
恢复这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解决课后练习二)——如果没有秩序,,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