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人文意识的渗透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中人文意识的渗透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何辉
摘要:语文教学在考试转轮的碾压下,空间不断萎缩,语文人文特性正逐渐失落。长此以往,语文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人文精神,失去的很可能是语文的生命、语文的灵魂,因此,对语文人文性的呼唤,不仅是对学科技能的探讨,更是语文教学现状的强烈忧虑和对语文教学回归人文的本色的热切期待。
关键词:美的语文 语文教学 人文意识 科学主义
一、语文教学当前的现状
1、语文教学的科学主义
“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申小龙《语文阐释》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语言史永恒的争论主题。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就感动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遁。几十年语文教学的科学主义的过度和泛滥大体表现在,过度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试的标准化等等。比如,语文课堂上这样的现象似乎司空见惯,老师经常提问,本文有几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大意是什么?某句的主语、谓语、宾语是什么?这句话为什么用这个词语?用这个词语好在哪里?这个比喻的本体、喻体是什么?……用冷漠的语法知识取代了形象感染,抽象社会学的说教取代了崇高美的鉴赏,零敲碎打取代了艺术整体的把握,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取代了心灵的感悟,用大规模的狂轰滥炸、抽筋剥骨,扼杀了文章本质属性固有的灵动和韵致。
2、信息时代感情需要的漠视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目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学生的阅读方式将从以往的阅读印刷文本走向阅读网络信息。少慢差费将被有效的快捷的特点所代替,学生将加快阅读速度,从中获取网上的丰富资源,但是,我们发现,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情感异化、沙漠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如果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还漠视新时代的感情需要,固执地守住旧有的阵地,将阻碍语文教改的步伐。
因而,目前,教学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人文思想,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呼唤,也是对语文教改浪潮的呼唤。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所谓人文,在词典中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向往。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语文的美剥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
我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崇尚艺术教育与美学意识的开发。
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魏晋南北朝的曹丕、陆机、钟嵘、刘勰的美学理论,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衣带见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无不强调着“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骨气用笔”,他们的美学理论和实践著述中,都贯穿着“美”的这根主线。
这些“美”,包括了对理想的执着、对事业的入迷、对人的真诚,包括了对自身的感知力、对冲动和愤怒情绪的控制力,当然更包括了人格的魅力、精神的火花、道德的力量。这种审美情趣是成功的优势,是健康发展的标志,更是多年来,许多人追求的“养心”,追求的“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