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审美教育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谈如何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审美教育
汕头市鮀济中学 陈琦珊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审美教育提出了要求: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名垂千古,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艺术技巧外 ,更主要是因为作品散发着无穷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是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语文教学是审美的教学,审美即情感,情感即人生。情感熏陶即是将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的课程是审美特征非常明显的课程,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缺少情感审美的陶冶。美的文学作品是心灵的净化剂,它能使人忘却世俗的烦恼,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般,淡泊一切功名利禄,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作品。优秀文学作品是艺术家们用心灵雕刻而成的,凝聚着艺术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 ;曾为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感叹年华易逝,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为李煜的“一江春水”似的愁绪而流泪,为贾宝玉、林黛玉惋惜。窦娥的冤情、鲁宾逊的坚毅、祥林嫂的不幸、堂吉诃德的可笑、于连的可悲等这些不朽的文学形象,曾无数次地震撼着读者。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的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不管是“断肠”的“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