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创造美雅语文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整合,创造美雅语文
——音乐与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层面整合的实践和体会
浙江省温州市任岩松中学 邹秋英
邮编:325060 电话:0577-85386363
[摘要]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只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并能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学天然具有的艺术元素和美学意蕴,使语文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高雅,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此,本文试图把自己将音乐、语文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和体会当砖头抛出,以求方家斧正。
[关键词]:美雅语文(音乐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Music-assisted instruction,音乐辅助教学,英文缩写为MAI,将其输入掌上电脑中一翻译,显示出的第一个词为Maia,译为:[名词](神话)美雅。美雅,多有意思的名字:美妙而高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用音乐来辅助语文教学,就是美妙而高雅!
一、语文与音乐的渊源
1、语文伴音乐而生
语文,即汉语言文学,自她诞生之日起,即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众所都知,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应该说,自人类有了语言,诗歌便产生了。原始的诗歌,是在集体劳动中为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而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应倡和之声。它们的创作者,鲁迅曾称之为“杭育杭育派”(《门外文谈》)。这说明,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与音乐、舞蹈结为一体的。《礼记•乐记》论及三者的关系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三者同本于心,都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化,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皆入乐”,《诗经》依《风》《雅》《颂》分类编排,主要是照音乐特点划分的。《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也说明《诗经》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自《楚辞》以下,乐府诗、格律诗、宋词、元曲,无不包含丰富的音乐元素。赋、骈文,甚至散文,也无不包含节奏、韵律等音乐元素。
2、音乐助语文而兴
纵览古今,文学殿堂中,以音乐为素材,或由音乐激发作家创作灵感而成的精彩篇章不胜枚举。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艺人大音稀声之境界,才令诗圣有如此生花妙笔;“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韩愈《听颖师弹琴》两句形容琴声悠扬,如浮云如柳絮,随风在无边的天际飘扬。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音色之繁复动听,跃然纸上。《老残游记》“写景状物,时有可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色,桃花山的月夜,黄河的冰流,都写得逼真、细腻,充满诗情画意;其中尤以描写白妞王小玉的说唱技艺令人拍案叫绝,倏然而逝、无迹可寻的声音韵律,刘鹗用通感手法为我们描绘得可视可触可感。白乐天和刘铁云异曲同工,各自把器乐和声乐的表现力推向了极致。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唐•刘得仁《听歌》)虽为夸张,却也表现了音乐的悦人奇效;“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四句之中,两次发问,东坡老先生戏谑之语中流露出了对音乐无穷魅力的喜悦和遐想,同时还昭示了一个哲理:只有主客观融合,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音乐培养了作家敏锐的感受力,激发了作家灿烂的灵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可以说,汉语言文学的繁荣,音乐功不可没。
二、音乐对学习的辅助作用
1、音乐可以感人化物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感心动耳,荡气回肠。”(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这两句形容音乐极为动人。“乐,所以达天地之和而饬化万物。”(宋•欧阳修《乐类》)这句话阐释了音乐感人化物的神奇功能。
2、音乐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近年来专家们的研究证明,音乐对培养人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许多科学家毕生离不开音乐。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说,他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是受了他家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的启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爱因斯坦,正是在不断弹奏钢琴的同时,悟出了震撼世界的“广义相对论”。1979年荣获诺贝尔奖金的加拿大天体学家、物理学家兼化学家格哈德•赫兹堡博士,数十年来从不间断他的音乐练习,他认为音乐能打开科学研究的思路。
3、音乐帮助记忆
在保加利亚、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有以音乐帮助记忆的“超级学习法”。
保加利亚的拉扎诺夫博士,以医学和心理学为依据,对一些乐曲进行了研究,发现巴赫、亨德尔等人的作品中的慢板乐章,能够消除大脑的紧张,使人进入冥想状态。他让学生们听着节奏缓慢的音乐,并且放松全身的肌肉,合着音乐的节拍读出需要记忆的材料。学习结束之后,再播放两分钟欢快的音乐,让大脑从记忆活动中恢复过来。很多试验过这种方法的学生都觉得记忆效果很好。以后,保加利亚教育部集中三十多位专家建立了拉扎诺夫学院,继续研究这种学习法,不断完善改进。
三、信息技术为音乐辅助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