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4920字。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
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1、其一,景象:一块半亩见方型的小水塘,像是一面展开的镜子,平静清澈,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哲理:半亩水塘因有了活水的不断补给,才显得清澈明亮,人的智慧、知识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永远地增长。人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也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或者认为是宇宙中的一切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二,景象:一夜的时间里,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哲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积累多了,人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读书积累是以贯通为归宿,而贯通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人的修养也一样,往往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2、这两首诗都是借景喻理诗,都以鲜明的形象表达来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其所包含的思辨性,非常引人入胜,正是所谓的“寓物说理而不腐”。
二、作家介绍
1、朱熹:
(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朱熹提出“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他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李性传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此外,朱熹还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学术论著、讲义、政治文件、序跋、书信以及诗词等。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这些资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据。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和《小学》。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