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考诗歌鉴赏的十个基本点
从高考情况看,许多考生反映对主观题目的古诗鉴赏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概括出解答这类试题的十个基本点,以期为同学们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一、意象塑造
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重要的则是指诗歌描写的景或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意像,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因而后两句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诗歌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泛化意义或讽喻意义,如“夕阳、流水”常给人时间流逝之感,“鸿鹄”常和远大的志向联系在一起,“杜鹃、猿啼”常有悲凉之感,“南浦、西楼”常有离别之意。
二、意境创设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用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选取了“枯藤”、“老树”等最有时令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图,游子那种寂寞苍凉的愁思就蕴含在这天涯飘泊的场景之中。这种饱含着作者情思的画卷,就构成了这首小令的意境。
三、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小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寄寓情思的对象。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心情地抒发出诗人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和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可谓情溢意丰,卓绝千古。
2.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通过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刻来自然生发。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将对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完全融汇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在这里,人与花性相连,人与鸟心相通,情景交融,妙化无痕。
3.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诗人直接对人、景、物、事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笔调,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四、烘云托月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如:
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扬州慢》)
③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④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陌上桑》)
烘托可以是物烘托物,如①以蝉、鸟之“喧闹”衬林,山之“幽静”;可以是景烘托景,如②以昔日扬州之“盛”衬今日扬州之“衰”;可以是景烘托人,如③以江边月影衬托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可是是人烘托人,如④以行人、少年的反应衬罗敷的惊人美貌。
五、运用典故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典诗歌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这首诗援引名将马援花甲出征、班超年老守边、薛仁贵威震突厥三个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凝练含蓄,意蕴丰厚,气势豪壮,撼人心魄。
六、虚实结合
这是古人评论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古典诗歌在表现人物、景色、情感、心理、社会等复杂境象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从而把鉴赏者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意境,去品味人生的况味。如: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虚实相生,使整个境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悠远的想像余地。
七、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常用的有如下八种:
1、比喻。其效果是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来喻“愁”,显示出愁思即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把“愁思”在心中升腾翻滚的深度和力度形象地表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