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助读
- 资源简介:
约51050字。
古诗助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背景助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瑶湾。他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安史之乱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来因为上疏营救宰相房琯,得罪了皇帝,被诬为房党,于乾元元年(758)贬作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天,因事回洛阳。第二年春天从洛阳返华州途中,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感触很深,就写出了辉煌的诗篇《三吏》《三别》。这年华州一带闹饥荒,加上他对朝政有所不满,就决心抛弃了官职,携带着家小到秦州、同谷等地去逃荒。但是,在这些地方仍旧无法生活下去,便长途跋涉入蜀,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先住在浣花溪边的寺院中。第二年,得到在当地作官的亲友们的帮助,便在浣花溪的西边勉强盖了几间草堂安顿下来。从有关杜诗看,后来这里也慢慢经营得很不错了。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景仰的成都浣花草堂,也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述的茅屋。
对于乱世流亡在外的人来说,有个安身之处,已经是够幸运的了。何况这里风景又那么美好,这就难怪诗人在草堂落成之时所写的那首《堂成》诗中禁不住要愉快地歌唱了:“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离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译成口语就是:白茅盖成的草堂背靠着城郭,俯临着青葱的郊原;沿江的小路已渐渐走熟了。桤树林挡住阳光,叶子在微风中低声吟咏;笼竹枝梢和烟浥露,青翠欲滴。乌鸦领着几只小鸦飞来定居,燕子呢喃相语,商量在堂前砌个新窝。有人拿汉代杨雄的住宅来和草堂相比拟这可不对,因为我这人很懒惰、无心学杨雄的样,去写作《解嘲》之类的东西呢!
……
题临安邸
林升•南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背景助读】
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90年)。是一位诗僧。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无能,朝政腐败,奸权当道,面对金人的南侵惊慌失措而传位于其子宋钦宗。宋钦宗同样是个庸才。他不但不进行积极的对金抗战,还罢免了主战派李纲等人的官。由于其苟安求和的政策,最后导致“靖康”之变。京城汴州陷落,徽、钦两帝及其子孙、妻女、妃嫔、朝臣三千余人被俘北去。北宋王朝宣告覆灭。一月后,康王赵构在商丘继皇帝位,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赵构为提高自己的皇权威望,开始也进行了有效的抗金战。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队伍挥军北上,收复失地,攻克朱仙镇,直逼旧都开封,已成直捣黄龙之势。然而宋高宗也是一个偷生乞和的孬种,继续实行北宋议和的投降路线,重用奸臣秦桧,剥夺了岳飞、韩世忠、李纲等的兵权,并制造了“莫须有”的岳飞冤案,于1141年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把半壁河山拱手让给了金朝,对金称臣进贡,以换取暂时的安静。从此,南宋王朝奸佞勾结,政治黑暗,腐败横行,对外屈膝求和,对内盘剥人民,他们不思收复失地,置广大沦陷区百姓之痛苦以不顾,偏安偷生,醉生梦死。这时,有一位叫林升的人在一家客栈墙壁上写了一首名为《题临安邸》的绝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诗犹如一杆含泪带血的锋利投枪,直刺南宋统治者的胸膛。
【诗意描述】
西湖边上的青山层层叠叠,山外有山,杭州城里的高楼,一栋接着一栋。权贵们寻欢作乐的歌舞之声,什么时侯能够停止呢?和暖的轻风让人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之中,使游人流连忘返,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是昔日的都城汴州了。
【诗意欣赏】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它以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以对人物典型形象进行入木三分的逼真刻画,指斥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无比腐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人的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动。此诗初看起来似乎是一首秀美幽雅的风景游乐图,而当人们了解了南宋当时的时代背景后,细读此诗,心中无不翻腾共振。无怪乎此诗一现,人们争相传抄,一时轰动临安乃至全国,本无名气的林升亦名声远扬。
全诗共四句,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一个层次,后两句为一个层次。前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又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迁人口的不断涌入,商业活动的聚集,推动了城市建筑业的旺盛。皇宫大殿、王公府邸、店铺商行、歌楼客栈错落林立。再加上与金国签订了以淮河为界的“绍兴和议”,朝庭暂无战事,这也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然而,由于南宋每年须向金朝贡缴25万両白银和25万匹绢布,人民负担沉重,犹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们偏安于小朝挺的屈辱生活,不图收复山河,任由金人蹂躏沦陷区百姓,日夜纵酒行乐,欢歌看舞。面对此情此景,连一个已成世外之人的出家人都喊出了“几时休”的吼声,可想而知当时人们的悲愤之情达到了何等的程度。此一吼,是对南宋黑暗和腐败统治的痛斥,是对南宋投降派的讥讽和鞭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