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三中2011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30题,约6760字。 南昌三中2011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田登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①百姓对地方官员的尊重 ②古代中国是等级社会
③古代中国实行郡县制 ④儒家的名分观念和礼制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名称中不涉及帝王年号的是
A.建安文学 B.开元通宝 C.康乾盛世 D.庆历新政
3、右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清政府统治结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C、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 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4、“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 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 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 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5、二战前,希特勒有意散布苏联国防部副部长的叛变谣言,苏联以300万卢布买下了这份情报,只用几十分钟“审判”就宣布副部长死刑,12小时内八名苏军高级将领被处决,希特勒兵不血刃,达到以谣言杀人的目的。希特勒这一谋略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是
A、“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B、“不战而屈人之兵”
C、“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D、“兵贵神速以制敌”
6、甲:“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乙:“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就是好地方,报春鼓点先敲响。三年买进三大步,梧桐引来金凤凰。”甲乙比较,乙所描述的景象出现于:
A.三大改造完成后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进程中
7、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下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8、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
A.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展反右倾斗争 D.在全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9、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比例关系
10、 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颂扬新中国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