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教案1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诗歌鉴赏
————“导—扶—引—放”模式探索课
佛山四中 文军
教学目的:
1. 在诵读、品味过程中,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体现“导—扶—引—放”分层推进教学模式。本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这节课的鉴赏目标(1、内容。2、语言。3、技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这节课的鉴赏目标(1、内容。2、语言。3、技巧。)
教学步骤:导——扶——引——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从CCTV上载了这样一段话,送给大家。
配乐诗朗诵,用来营造学诗的气氛。
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样论诗:“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乐,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二. 导。
诗确实以其绮美、瑰奇不断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在高中三、四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古代诗词,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究,我相信大家不仅领略出了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艺术魅力,而且还掌握了诗词鉴赏的方法。今天这节课就是要求大家把这种本领,这种知识迁移到课外,再次从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总览分层推进教学的目标。
导:老师指导学生。
扶:老师帮助学生。
引:老师引导学生。
放:学生自主学习。
(二)本节课鉴赏子目标
1、 抒发何种情。(从形象、语言、关键词语、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入手把握中心。)
2、 鉴赏
(1) 语言。
(2) 技巧。
以上两点都指用什么表达技巧,用什么意象,什么关键词语怎样表达中心。
三. 扶。(总览、梳理)
(一) 总览
古代诗歌的鉴赏一般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入手。
1、形象:诗歌所描写的人、物、事(已注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特征和意义。
2、语言:理解、品味精彩词语对表达内容所起的作用。
3、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烘托映衬、点面结合等技巧。
4、思想内容:知人论世,抒何种情。
四. 引。
老师扶你们上了马。现在再让我举两个例子引着你们向前走,你们将会看到前面广阔的大地。请看第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这首诗是作者深感朝廷昏暗,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二)“铺”的妙处:
1、客观景物的特色。“残阳”已接近地平线,贴着地面照过来。用词准确。
2、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残阳有了人的感情。
3、诗人的主观感受:喜悦无比,沉醉其中。
4、让读者感到夕阳平缓、柔和,有亲切,安闲感觉。
(三)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和寓请于景的抒情方式。
再看第二首诗: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形象:江月(宁静安谧)、风灯(柔和)、鹭(安恬)、鱼(以动衬静)
作者经历:安史之乱。
思想内容:这种静谧、平和的境界,唯有饱经丧乱的人才能体会其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