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宜都一中 王斌
一、诗歌鉴赏的准备
1、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生经验和人生素养方面的准备,二是对中国古典诗歌基本特点的了解和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艺术鉴赏水平,是他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体现。这里除了文学知识、基本的艺术修养以外,生活经验、情趣、胸襟、人生理想都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诗歌的基本特征
1、抒情性与诗歌的形象
与外国诗歌比较,我国的古代诗歌的抒情特点犹为突出。
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更多地注重于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
叙事诗虽然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利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来描绘人物形象,塑造典型性格,反映现实生活,但诗歌形式上的特殊要求又决定了诗歌形象刻意求“神”的特点。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虽然诗歌中描绘了他“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肖像,但语意的落脚点则有不在形而在神,旨在表现卖炭老人劳动的艰辛和受剥削的惨重。接下来写买炭老人的内心活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老人一心盼望天更冷。诗人仅用了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展示得如此充分、如此细腻,这就是诗歌塑造形象的特点。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苦身利人的精神形象。
写景状物的诗歌,多数描绘的是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的艺术形象。诗人极少对此作全面的铺叙,而是抓住景物的特征,亦即抓住景物能够传神的地方,用准确的简洁的语言加以描绘。这样的形象,也是刻意求“神”的。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许多景物。在这诸多景物中,只有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因为枫林中的一片火红,看得到秋天的山林所呈现出来的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色,能够让人感受到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用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对诗歌鉴赏很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
2、意象和意境
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诗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者。”——司空图
[例]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意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
抓住关键字理解意境:“闲”——悠闲、恬适;“静”——宁静的心境。
[比较]
《在地铁站台上》(庞德):
人群中幽灵般的脸面,
潮湿的黑枝条上的花瓣。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与诗人的气质和个性有关。
如:同写“愁”
李白: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早散发弄扁舟。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只恐双溪 舟,载不动,许多愁。
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精炼与含蓄
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
[例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用了九个名词来点明不同的景物,采用了空间蒙太奇的分割与组合,使其呈现出一种空间的心理组合形态。这幅近似速写的草图,构造简单,用语简洁,但依然是一个在质上超越了各个单独元素的复合建构。我国古代诗人十分重视炼字炼句,优秀的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运用贴切语言描摹物态、抒发情怀,且形神兼备、境界全出的范例。
[例2]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写出了山峰两侧如刀切一样,形象夸张而生动。
[例3]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用了七组叠字,从外到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诗人无可寄托、若有所失、茫然无措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来,巧妙而又贴切,既出奇制胜又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