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考》导学案
- 资源简介:
教师用导学案约4590字,另有学生用导学案。
送考(丰子恺)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孩子们)的心理感受。
2、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关爱儿童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二、重点难点
了解本文所叙事情的意义及触动心弦的原因。
三、学习方法
自读梳理,勾画筛选,揣摩探讨。
四、知识链接
1.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2.丰子恺生平:
1898年11月9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作为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考上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miǎn)尊。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抗战后到杭州定居,建国后定居上海。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主要作品《缘缘堂随笔》、《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译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五、学习过程
(一)重点字词及成语积累
1、沸反盈天:
2、触目惊心:
3、茫然若失:
4、手足无措:
5、寝食不安:
(二)思考、讨论
1、阅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的空缺处
写作顺序 写作内容 心理表现
时间顺序
先写赶考路上的情形 出发时:乐观放松
再写学生考试时的情形 开考前:无比兴奋激动
最后写发榜前后的情形 发榜前:寝食不安
看榜时:紧张焦急
录取后:骄傲满足
2、生动传神的细节、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从文章的第10至12小节中找出两处,并分析这里的细节、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部分重点写考试的情形,作家抓取了两组镜头:
一是早上:“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写出孩子们激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