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本知识整合(课件+练习)必修一第二章章末整合ppt
- 资源简介:
共15张。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本知识整合。练习共29小题,约5620字。
(二)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 D.风的形成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
A.东亚季风 B.气压带、风带
C.海陆间水循环 D.冰岛效应
【解析】 第1题从沙石、水、昼夜环境、测定温度推断,该实验是为测定海陆热力差异进行的。第2题东亚季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
【答案】 1.C 2.A
(2010年烟台模拟)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回答3~5题。
3.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
A.25 ℃ B.12 ℃
C .10 ℃ D.8 ℃
4.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组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图甲中没有放在玻璃瓶中的温度计显示的气温为10 ℃,则考虑温室效应作用,放在玻璃瓶中的温度计温度要稍高于10 ℃。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即图乙中的④(大气逆辐射)增强。地球变暗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的结果,即②增强。
【答案】 3.B 4.D 5.B
读右图,完成6~8题。
6.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压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乙处低
7.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
( )
A.③气流比较湿润 B.乙处多锋面雨
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 D.④气流由于热力上升
8.若此图为东亚夏季季风环流图,则图中所示情况是
( )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④气流动力作用上升
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 D.②气流动力作用下沉
【解析】 本组题考查同一图形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状态。第6题,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甲处气温高,气压低,乙处气温低,气压高;高空正好相反。第7题,中纬度环流,③是西风带,温暖湿润,乙是副热带高压带,多晴朗天气。第8题,夏季的东亚季风环流,甲是大陆,低压区,乙是海洋,高压区,受海陆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
【答案】 6.C 7.A 8.D
(2009年浙江绍兴期末)下图示意某一等压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9~10题。
9.若图为北半球,P 1>P2,则O点的风向为
( )
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10.若图为高空等高面,P1<P2,则O点的风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