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中语文第一册月考试卷4(诗歌散文单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散文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阅读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棗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同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4.阅读下面的诗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5.阅读《就是那一只蟋蟀》的第六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想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对诗中的那只蟋蟀
A.诗中出现的那只蟋蟀已经不是一般的昆虫,而是诗人创造的新颖独特的意象,是饱含诗意的意象。
B.这种意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沟通古今中国人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的感情。
C.诗人和Y先生小时候都养过蟋蟀,通过它,两人找到了共同语言。
D.诗中用蟋蟀的鸣叫为主旋律谱成一曲思乡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