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
番禺中学 何友根整理
说明:
一、高考文言虚词考点高中语文教材规定为32个,本稿以此为参照,并按音序进行排列。
二、高考文言虚词考点所涉虚词注解以课文解释为底本,个别虚词略作改动。
三、本稿以教学需要为出发点,采用音序排列,便于捡索,提高效率。
安an 而er 尔er 夫fu 盖gai 故gu 何he 或huo
乎hu 即ji 既ji 莫mo 乃nai 其qi 且qi 然ran
若ruo 虽sui 所suo 惟wei 为wei 焉yan 也ye 已yi
以yi 矣yi 因yin 于yu 哉zai 则ze 者zhe 之zhi
安an
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4.沛公安在?(《鸿门宴》)
[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而er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例解]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例解]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例解]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例解]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例解]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例解]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解]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例解]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尔er
1.尔何知!(《殽之战》)
2.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
3.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4.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例解]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例解]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例解] 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9.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10.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11.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例解] 用作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1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
14.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例解]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夫fu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例解] 用作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5.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6.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问说》)
[例解] 用作助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7.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