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二中2005年高中语文第一册月考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邵阳县二中 2004高一册语文小考题
(注意: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答案写到答卷上。)
一、(1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商贾(jiǎ) 发酵(xiào) 漪(yī)沦 剩菜残羹(gēng)
B、青荇(xìng) 沟壑(hè) 跫(qióng)音 浪遏(è)飞舟
C、颤(chàn)动 罗绮(yǐ) 汗涔(cén) 挥斥方遒(jiú)
D、倩(qiàn)影 踟(zhī)蹰 佝(gōu)偻 约车百乘(shè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C、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
D、寻梦?撑一支长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朔;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班澜。
3、选出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 ( )
A、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D、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4、下面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致橡树》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于阳刚的橡树倾诉自己内心的幻想。
B、再别康桥》的作者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著名诗人徐志摩写的。
C、在世界杯外围赛前的热身赛中,米卢执教的中国队连遭败绩,这一结果大大超出中国球迷的意料之外。
D、《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5、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______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______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________,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
A、由于 甚至 所以 B、只是 也许 可见
C、如果 甚至 而且 D、虽然 也许 然而
6、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写文章经常一段到底,且文不加点,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B、升到中学,就应该遵守中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的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C、文成公主聪明而有远见,她还未离开长安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唐朝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到藏民中去传播。
D、长期以来,学生们对学校自来水龙头常自流水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要求他们自觉地节约用水,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7、 下列有关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是我国先秦优秀的散文著作。
B、《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创造社的代表人物。
C、重阳,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等习俗。
D、创作《致大海》的诗人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的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二、诗歌欣赏(14分)
8、下面对《死水》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以一沟死水象征了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B、“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中写“青蛙的歌声”,目的是给“死水”留有余地,表明作者对未来还有一丝希望。
C、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目的是运用反讽的手法突现死水的丑恶和肮脏。
D、《死水》诗句整齐,讲究押韵,全诗节奏鲜明,富有音韵和谐美。
背诵《沁园春•长沙》,回答9--11问题。
9、下列对诗词中句子的节拍标示准确的是 ( )
A.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问/苍茫/大地
B.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问/苍茫/大地
C.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问苍茫/大地
D.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问苍茫/大地
10、本词很讲究炼词,用字传神,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是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字,一是充分表现飞得矫健有力,一是表现游得轻快自由。)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本是表示评论之意,但言中也隐约说出青年人涉世不深,心有不甘,大笔诛伐之意味。)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个“遏”字,显示出革命青年强大力量,从而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11、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描绘的意象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B、词作上阕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一幅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下阕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抒写了诗人和战友们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壮志豪情。
D、这首诗写的是寒秋景物,与以往大多数旧诗词里的“悲秋”情调一样,诗人笔下的秋天多少、带有肃杀、感伤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