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7
- 资源简介:
约333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417000) 吴雄英
[三分钟说课]
在郁达夫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故都的秋》是较有特色的一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秋”,可写的东西很多。在故都,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能映出“秋”的倩影。但由于作者的个人遭际和身处的时代风云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的阴影,因此,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它们是经过了感情过滤后的“结晶”。文中对秋景的描绘也细腻精到,绘形绘声绘色,栩栩如生。那牵牛花的蓝杂,那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的槐树的落蕊,那衰弱的秋蝉的残声,那秋雨中话凉的都市闲人,那淡绿微黄的秋枣经作者寥寥数笔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氛围之中。
本文景的刻画生动传神,情的抒发含蓄隽永。前者重感性欣赏,后者重理性感悟;学生欣赏前者容易,领悟后者较难。因此,本节课由易而难,由浅入深,从课文中间入手,两头开花,层层深入理解全文,领会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1、品读诗一般的语言,欣赏故都的独特秋景;
2、感悟诗一般的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美读法。听名家朗读和学生自己朗读相结合。
2、讨论法。如秋景特点的体现和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诗人梁小斌说:“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是啊,秋天是深沉的,隽永的。今天,让我们继续欣赏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二:一、品读诗一般的语言,欣赏故都的独特秋景;
二、感悟诗一般的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赏听课文部分朗读。
1、播放课文3—11自然段的flash文件朗读。
2、听读提示:朗读部分包孕了五幅秋景图画,让学生边赏景边思考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融入在其中的五幅秋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