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整理归纳 www345929
目录
考纲要求与高考范围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了解文言实词使用的基本变化特点
试题举例
附 “考试说明”规定的重点文言实词例释
附 通假字集录
附 古今同形异义词语精编
附 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
考纲要求与高考范围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现象,达到理解文言文的目的。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应当算作属于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这类实词。
古文阅读的考查是一个整体,但为了便于复习,我们才把它按高考要求分为4个考点,如此一来,要想了解每个考点往年高考的情况,就要把每年的高考题按实词、虚词、翻译、分析综合分成几块,归于各个考点。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根据语境确认词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根据相关词语确认词义。
解答实词类题目,眼光不可只盯着“这个”词,而应当顾及到与相关的字、词。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卷第 18题)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答案 B
[解题技巧]明确了上面的两个思路.不难确定A、C对的正确性,但B项毕竟是容易造成误选的一项,孤立地来看,把’‘全首领”解释为“保持高位”似乎也讲得通。对于一个词语的理解,我们可结合《五人墓碑记》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的“首领”来理解,这句中的“首”和“领”分别指头颅和脖子,合起来就是指头颅;而试题选项中的“全首领”,“全’是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保全”的意思,在联系前后文来看,“全首领”就是说“保全头颅的意思,至此可确定选项中解释的错误。
二、根据相关语句确认词义。
以句子为命题点的解词类题目,要借助相关的句子,确认词义。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敏终。
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上面几个例句,都有两个加点的词,其中有一个词的词义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词的词义比较难以理解,但是由于例句句式比较整齐,我们就可以借“易”推“难”。比如A句中“被”易理解中旬中“通”容易懂,我们可以推断出“贯”也作“贯通”讲;在C句中可以依据“慎”宇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讲;在D句中,“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三、根据相关段落确认词义。
一句话置于段落中,往往与段落中的其它句子有因果,假设、转折、目的等逻辑关系,段落大意与句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相关段落确认词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有删节),完成后面的题。(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判断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否正确。
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保不住了。
[解题技巧]理解此句的关键是“他”和“将”两个词。“他”的基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