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3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3/28 18:37:5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240字。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