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50字。
《苏格拉底之死》教案
撰稿 锦铁高中 宋丹 编审 刘启民 录入 潘辉
[课题] 第二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苏格拉底之死
教学目标:
1、了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有关知识;
2、积累基础字词,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理念;
3、鉴赏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感受苏格拉底欣然赴死的智者、勇者风范。
教学重点: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理念
教学难点:鉴赏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关键:感受苏格拉底欣然赴死的智者、勇者风范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
二、介绍有关文学常识
1.苏格拉底(约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对以后的哲学发展影响臣大。
2.柏拉图是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3.译者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著作:小说《洗澡》,散文集《我们仨》。
三、背景介绍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闹市谈论各种各样问题。公元前399年在雅典受到控诉被判死刑。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祗的存在。在监狱关押期间,他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拒绝了越狱计划,坦然接受死亡。
四、学生研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