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小题,约6780字。
宁波市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唐太宗在位时废太子,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并传位于他(即后来的唐高宗);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对这种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对王位世袭制的补充 B.违背了宗法制度
C.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破坏了世官制度
2.下列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②③④①
3. 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
A.分封制度 B.察举制度 C.监察制度 D.科举制度
4. 本题目选项中,不是下列图片所示剧种所用术语的是
A.西皮、二黄 B.生旦净丑 C.大锣、京胡、唢呐 D.水磨调、梆子腔
5. 宋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之一,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下列表述不符合宋代的是
A.草市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B.海外贸易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D.庙会集市商贾云集,百货杂陈
6. 1906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出现这一情况的最初依据是
A.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7.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对中日关于“中国”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②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③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清国”和“中国”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④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8.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直接解决”的主要表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