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心理文化与中国古典诗歌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其他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9/29 12:59: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8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早期中国心理文化与中国古典诗歌
内容提要:
  作者运用“生命精神学”的理论方法,结合中国古典的心理学思想,提出了“中国型”的“新生命学”理论:生命的“巨系统”观。也就是说,人体生命是“灵性生命”、“肉体生命”与“人文生命”三者相聚合的整体。“灵性生命”是属于诗的,是优美的,是“不死”的。作者并以此观点为根据,以夏商周与汉魏六朝的古典诗歌为材料,具体考察了早期中国的心理文化的结构形式与发展道路。站在“新生命学”的立场,可以看到:中国心理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灵性生命”的觉醒、壮大并在生命的“巨系统”中逐渐走向主导地位的历程。这不是一条不断走向社会化的压抑之路,而是一条不断走向人性化的超越之路。
  价值时空的维度是最超蹈的,在那里,工具性的生命形式完全被超越,现实性的生命结构也得以充分分化;在那里,生命的灵性之光照亮万物,万物皆有生命,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在那里,道德的完善、境界的超越是生命活动的全部指归,美和意义是最高的真实。
第一章:生命:语言流程的文化观照
……透过人体来看所有维度的时空……
  诗作为语言的流程,变化多端,奇幻无穷。语言之流背后有文化之流的创造伟力,而文化的创造与积淀正是人的生命力量的展现。因此,若对诗歌语言流程作文化意义上的审视与观照,就必须对人类的生命形式、生命结构,乃至生命意识的诸多方面加以诠明。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并行不悖的解答,如辜正坤教授站在诗歌美学的立场,指出了思维、语言、制造工具等常规答案的不足,并申论说:
  “人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人有诗心。人的诗心诗化了外部世界。一切都可以变得美好起来。风雷雨电,花鸟草虫,天地山川,洪荒万古,都可以凭借人的诗心异化为美妙的诗章。动物漠然地踏碎草丛间新开的蓓蕾,毫无感触地离开去;人却可以捧起带伤的花瓣,倾吐内心的寄托,零落下热泪千行。月儿的圆缺至多可以使动物联想到时令的轮回,然而人因之而感触到的,却可以是柔肠寸断的乡思离绪,或变幻莫测的祸福悲欢。人是诗人,人也同时就是一首诗。所以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将得到如下答案:人是一种诗化的动物。”[1]
  这样的回答固然精彩,如:“诗心”、诗性即是人类生命的本性,“感触”、“寄托”即是生命体验的基本形式,“诗化”和“漠然”即是人类生命和动物生命的根本区别。但是,在我们看来,仍有必要从生命结构的角度将这些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再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明晰。
1.1:新生命学:中国型的“巨系统”观
  前面曾说,人体生命本是多维聚合的巨系统。这一思想是我们在深入研究和发展“第三自然界”理论的过程中得出的。简单地说,人体生命可初步析分成工具性的肉体生命、价值性的灵性生命以及现实性的人文生命。肉体生命栖居在第一自然界的工具时空维度当中;灵性生命栖居在第三自然界的价值时空维度当中;肉体生命和灵性生命彼此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证,互抗,互进,互生,从而构成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文生命,它则栖居在第二自然界的现实时空维度当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