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3题,约7280字。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计60分)
1.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A.邓世昌 B.林则徐 C.洪秀全 D.孙中山
2.“这一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组织与习惯,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一条约最可能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鸦片战争后,英、法、美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如果把这四个条约的内容依次看成a、b、c、d四个集合,那么下列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图示正确的是
4.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四个链接。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曾国藩 D.《天朝田亩制度》
5.1861年,奕訢曾把清政府面临的形势比做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他在一份奏折中说“综计天下大局,是今日之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伐魏……”。“魏”在这里指的是
A.对中国领土蚕食鲸吞的沙俄 B.急于占领中国市场掠夺财富的英国
C.正在迅速崛起企图灭亡中国的日本 D.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
6.魏源在《海国图志》、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都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并给予较高评价。新思潮的倡导者们这样做 ①是在分析“夷情虚实”,探求“驭夷之方”②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以求抗敌御侮 ③表现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朦胧向往 ④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上海的外滩、青岛的八大关被称为“万国建设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这种现象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A.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B.中西方化交流广泛
C.中国步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上海、青岛是著名的对外窗口
8.近代史家蒋廷黻认为:“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瞭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商品输出
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