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栏山第一中学戴维
[名词概念]
1、诗三百: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共有305篇作品。这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为诗,或连带诗篇的大约数称诗三百,并没有经这个尊号。西汉初诗三百被儒家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风是地方乐曲,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指西周王畿的诗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共40篇。风、雅、颂地域不同,音乐特色也明显不同。
①《风》,就是各地的民歌。一共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的民歌。其时代,少部分是西周末年的诗,大部分是东周的诗。
②《雅》,是西周中期或晚期宫廷的乐歌,是士大夫的作品。《大雅》是朝会之乐,凡三十一篇;《小雅》是宴飨之乐,现存七十四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诗,是“以成功告于神明”的祭歌。就时代说,最古的是《周颂》,凡三十一篇,是周天子用的。《鲁颂》四篇,是鲁国国君表扬周公用的,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商颂》五篇,是殷商后代宋国君主的歌,产生于公元前七、八世纪之间。
3、采诗说:采诗是汉代学者关于《诗经》中民歌来源的一种说法。他们认为:古有被称为行人的采诗之官,他们到全国各地搜集劳动者传唱的歌谣,献给朝廷的乐官太师。太师配上音乐,演奏给天子听,其目的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即考察人民的动向,了解施政的得失。此外,大约还有搜集乐章的需要。这些诗再经过太师的汰选,然后编入《诗经》。
4、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六义。赋是一种铺陈直叙的方法,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兴就是托物起兴。赋、比、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形象化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三种基本艺术表现形式。
5、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只有《毛诗》流传下来,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6、《毛诗序》:即《毛诗》各篇篇前所附的序言,是汉代人的解诗之作。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
7《诗经》的六义和四始:
①六义:《诗大序》本其说谓:“《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古人所谓《诗》之六义,有两类不同的组别:风、雅、颂指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指诗之作法。
②四始: 《国风》头一篇是《关睢》,
《小雅》头一篇是《鹿鸣》,
《大雅》头一篇是《文王》,
《颂》 头一篇是《清庙》,
这四篇,称为“四始”。
[重要问题]
第二节《诗经》概况介绍(上)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这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此外《小雅》中另有“笙诗”六篇,仅有篇名,未计在内[3]。
《诗经》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诗经》中的诗,在春秋时期就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乃至军事斗争中了。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在政治交往中,如果不懂诗,是要受到鄙视的[5]。当时人们称之为《诗》、《诗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