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0/26 23:46: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0890个字。
  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9、成功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
  二、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师生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师生共同明确,具体内容略)
  三、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探究练习一:
  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
  学生补充材料三:……
  探究练习二:
  材料一: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
  材料二: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
  10.创造学思想录
  教学目标:
  1、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
  2.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述鲁班创造的故事):
  鲁班是我国的土木工匠们的祖师。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鲁班在完成一项紧急的建筑任务时,领着徒弟上山一连伐了好几天树,但因伐木工具落后,所以他们起早贪黑,挥动斧头,可是木料还是供应不上,他心里非常焦急。一天,天刚亮,鲁班在干活时,一不小心被丝茅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了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生满了锯齿般的牙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把毛竹劈削成条,在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种蝗虫板牙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锯出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皮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鲁班想,如果用铁条代替竹条,就会很坚硬耐用。于是他马上请铁匠打了一个有锯齿的铁条,再用它去拉树,真是锋利极了。这就是锯的发明。
  二、检查预习:检查练习册字词
  三、阅读课文,逐个分析,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道理。
  (一)放松
  1、理解分析:
  态度严肃不代表有创造力,人的精神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灵感。
  作者以猴子为喻,形象细致的描绘,猴子那种严肃的形象与下文的猴子觉得痒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在轻松中明白事事板着面孔是没必要的。
  2、举例:
  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处于放松状态,记忆的能力反而会提高,创造力反而会爆发出来。
  ②和尚打禅,关键是放松,放松后才能入静,入静后才能顿悟。
  ③“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④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创造。美国科学家古德意在实验中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掉落到热得烫手的炉子上,当他刮下来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种经过加热的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尽管很热,但不粘了,冷却后也不硬了。这个机遇可以说是在放松状态下,无意识发现的。
  11.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积累隽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3.品评优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
  三、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1、 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2、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