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句式例释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8/11 21:08: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0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释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352200) 郑子何
高考文言翻译题,相对考生而言是难度较大的试题,分值较大,且有增大分值的意向,因此,在高考复习中不容忽视。要解好此类题目除掌握必备的文言知识外,如果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因为题目中经常会碰到,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的“其李将军之谓也?”),解起题来或许会更得心应手。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说明。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
(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
——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
——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
(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