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新题型解题对策
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广清
一 、找“诗眼”,抓炼字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即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炼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炼、最传神的字(句),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的“诗眼”。古人有五言诗以第三字为诗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诗眼的说法,它以动词居多,也可以是数词。当然也要视具体诗境而定,如柳宗元《江雪》诗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句,“诗眼”就是第一个字“孤”,因为它既折射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又反映了诗人当时的政治际遇。一般而言,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有的“诗眼”有助于铸炼意境。阅读时抓住了“诗眼”,体悟了炼字的妙用,也就基本上理解了诗歌脉络的筋节,甚至能提挈统领全诗。
[高考链接]
[示例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这首诗中第三联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
[解析] 这是一首写旅游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份,最后诗人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世俗的欲望已被制服,由此折射高深的禅理。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巧妙,炼字精巧。诗人用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字来形容日色,看似荒谬,然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夕阳西下,昏黄的余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犹带寒意,这情状,岂能不冷?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二 、明分类,抓基础
学习诗歌离不开识记,得从基础抓起,明了诗歌的不同分类标准。按语言形式分为三种体制:诗、词、散曲;按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