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考点解析
文学作品作为形象思维的载体,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越来越受到命题专家的重视,且一般在高考试卷的第II卷中出现。文学作品虽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四种形式,但从高考阅读测试的角度来看,近几年命题的材料基本上以散文为主;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今后的备考复习中,对小小说也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高考题例
1998年高考阅读题(文略)。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没几天便是立秋。(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简析:作答第一问较为简单,信息紧接在画线句后面;回答第二问时要注意题目中“联系全文看”一语,可从文中找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句,并对此加以提炼即可。可见,要答好主观题,认真审题是第一关。对提示信息位置的语句,应特别注意。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2个字)
答案: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简析:这道题有代表性。考查“文学鉴赏”中四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中的“表达技巧”。原文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前文、后文都在写玉簪花精神,自然是以太阳花反衬玉簪花。前文说种太阳花“种了几次,都不成功”,后文说“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自然是表现了玉簪花生命力顽强。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不超过26个字)
答案:(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简析:第一问比较好答,注意到节气的推移和作者在这一段中感慨时光飞逝的情绪即能答出。第二问难度较大。还是“整体把握”的问题。只有把握本文“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的主旨,才能答出与“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这个答案相近的内容。段有段意,文有文旨,阅读任何一篇现代文,都要先整体把握其主旨、思路。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答案:A、C、E。
简析:A项讲玉簪花香气的作用,在文中可以找到根据“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因此是正确项;B项讲本文的主旨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有一定迷惑性。但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因此B是错误项;C项讲作者的人生态度,在文中也不难找到根据: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因此是正确项;D项“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意思不错;但“不要有非分之想”则说得过了,根据不足。因此D是错误项;E项讲作者借助比较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的芳香,即文中的“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 ,因此E是正确的;F项讲“绿波”能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多少还有可能性,而“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则夸大过分,有牵强附会之嫌,缺乏根据,因此F也是错误项。
又,2001年高考阅读题(文略)。
5.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简析:此题要求指出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两个词或两个短语)的涵义,答题的过程即指定概念的外化过程。本题 “关门”的答案文中有原话,“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但“开门”的有关信息却十分隐晦,即“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从“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推知其对立概念“开门”意味着一个开始,再对照原文,就不难得出与答案了。
6.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案:“因为门的意义就是能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简析:此题要求区别“玻璃门”与“门”这两个概念,找到信息不难,而且可以照抄原文“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但容易丢掉答案中必写的“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注意:当题目明示或暗含对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的要求时,必须用“A能……而B不能……”之类的句子作比较诠释。
7.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答案:“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简析:要求说出某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几乎每年必考。这类题给出的原句都是含义深刻的,句中有的概念可能是喻体或象征体,而蕴涵着答案的信息也可能同样隐晦,往往必须进行“外化加工”,变含蓄性语言为直白性语言。“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一句的前面有“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不难看出“隐秘、回避”“心灵、躲”这些信息与“不是在一起”的关系:为什么人不在一起呢?当然是因为需要“隐秘、回避”。答案自然就是“人需要隐蔽和回避”。这与参考答案“人是有隐秘需求的”几乎完全一样。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答案: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简析: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有关的信息是“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这里的“怀着希望开门 ”和“把门关上”,即是“严峻流动”的表现,“不断地”表示“开、 关”次数之多。而“开门”的本体是“开始”,“关门”的本体是“结束”,综合表述即为答案“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即使将有关信息原句的关键词语套换为“人们总是一次次地开始新的阶段(过程)又将它们结束”也基本正确。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答案: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简析:掌握了上一小题把题中信息转换成本体的技巧,不难把“一扇门的关闭”换成“一个过程终结”,再把“无可挽回”改成“不可能重新开始”之类,就与答案“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差不多了。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
B.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
C.作者笔法自然,轻巧而又严密,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二段说“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就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有一定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