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学作品答题失误诊断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140字。
文学作品答题失误诊断
推荐众所周知,在历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中,考生的得分均不理想,失误颇多。笔者以为,了解这些失误现象,对准确答好这类试题是极有意义的。
失误之一:审题不清
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题干设置是非常科学、严密的,只有对其仔细揣摩,才能明白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如果审题不清,就会导致答非所问、离题万里。
〔例题〕2007年全国卷Ⅰ第16题第一问: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题干中“哪些”“表现手法”“描写枯死的胡杨林”应该引起考生足够的关注,需要认真研读。“描写枯死的胡杨林”暗示了筛选的范围区间,“表现手法”明确了答题的内容,“哪些”则暗示表现手法不止一种。如果注意了这些要求,答案中就不会出现只写一种表现手法或将区间锁定在第一段这样“低级”的错误了。
〔矫正办法〕答题前认真阅读题干,琢磨关键词,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尤其是隐含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方向。
失误之二:表述不当
考查表达能力是高考阅读题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有的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能读懂文章,但不能把答案用通顺、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有的答案使用反问句、有文采的抒情句来作答,华而不当;有的答案直接抄录原文,缺少提炼;有的答案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例题〕2007年全国卷Ⅰ第15题:解释“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这句话在文章的第六段。可从这句话的前一句“人会坚强几分”和第五段描写恶劣自然环境的有关语句中进行归纳概括。有的答案直接抄录这句话的前一句“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或者稍加变动“走一趟大西北,孩子们就会长大成人”。这类答案因表述不当而显得肤浅和幼稚。考生虽然遵循了答题可从文本相关语句中寻找的技巧,却没有透过表象挖掘实质,没有把握原文精义。
〔参考答案〕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它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矫正办法〕在备考训练中,普遍存在只读不写、只会抄录原文而不善于总结概括的现象。实践证明,这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如何将筛选的信息准确、精练地表述出来,需要平时认真刻苦地训练组织语言、变换句式等能力。
失误之三:储备不足
文学作品阅读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需要联系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品出文学意蕴,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有的考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生活阅历及阅读经验的匮乏而导致不辨文体、不懂专业术语、没有阅读技巧,甚至连最起码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等等。
〔例题〕2007年全国卷Ⅰ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由于缺乏修辞知识的积累,有的考生虽然在文中找到了诸如“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此类的句子,却错误地认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表现手法”为“何物”,信口开河。对于第二问则更是不知所云。